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书海阁小说网 >> 三国之在祀与戎 >> 第61章 升阶之途

第61章 升阶之途 2/2

可能还有社会毒打和网络浸染,二两良心始终抗拒着精致利己,满腔鲁莽一时便淹没权衡利弊,可能做不到罗辑功成名就后依然几十年漠视自我道德和人性良知以顾全大局保持威慑,但也绝不会如程心冠冕堂皇事到临头却以一己之私欲而辜负众生之信任。

亚里士多德以为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关注,要么不是人类。所以在个人价值实现及欲望满足与社会需求及整体价值取向之间的紧张冲突下,思维差异必然促使个体组建强权党同伐异以实现统治及改造,被动的形成文明传承。

如此生而平等的诸人在文明规则之内生存劳作斗争繁衍湮殁,或是悄无声息渺若草芥,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或是掌控权势翻云覆雨,生当五鼎食死亦五鼎烹,白起以匹夫之勇可屠长平四十万赵国降卒,王玄策二人匹马持节借兵征伐移灭天竺藩属。

这便是体制的力量,所以后来人告诫,不要把平台的优势当做自我的能力,以免矜功自伐夜郎自大,反其道而论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普通人站在体制这个巨人肩膀上便有了改天换地嗣秦隋翻江倒海倾吴蜀的伟力。

自两周世卿世禄的世官制到先秦的客卿及军功授爵制,有能力的人终归汇集成为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百川灌河汪洋恣肆以决定大势,所以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他们屯戍逾期则斩而不得已起势造反与自我炒作的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一样扯淡。

汉代以征辟和察举选官,皇帝征聘在野名士入朝参政或顾问,比如以汤举尹、武丁举傅,而朝内公卿与地方州郡长官辟除闲散人员为幕僚掾属,前者一步登天后者自然也是青云直上,除此之外更有任子制度,即为权贵任人唯亲福荫后辈,美其名曰君子之泽五代而斩,即便是开明时代也屡见不鲜。

而察举制度则为四科取士,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等诸多科目。

一曰德行高妙,志行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举孝察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以对策考试确立等第。有能力及声望者终归能遇伯乐而驰骋千里,不过陈陈相因也因此形成了累世公卿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官僚门阀集团,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证明,不论是何种官僚制度,一旦变成世袭制,它便很快就要腐朽下去。

在任职回避制度的约束下,即为三护法,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以防止地方割据保护,不过察举制反而成了新的利益交换,举世多党而用私,竞比质而行趋华,南阳阴修为颍川太守,以旌贤擢俊为务,举五官掾张仲方正,察功曹钟繇、主簿荀彧、主记掾张礼、贼曹掾杜佑、孝廉荀攸、计吏郭图为吏,以光国朝。如此郡县地方署吏任职及察举对象无不是当地士族豪强。

当然以三辅材官三河骑士或是六郡良家子的身份从军建功立业在两汉也未尝不是件较为前程远大的出路,巴蜀三秦及河洛地区为汉初中庭的基本盘,以此平定关东诸侯,而汉武帝更是选拔西北六郡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而司隶校尉所辖三辅三河弘农七郡为近畿之地,三河五校更是大汉赖以镇压四夷昭彰史册的强兵悍将。

魏晋南朝既得利益者更是设立游戏规则以九品中正制构筑自我保护的壁垒,这种类似于种姓制度的权利隔离笼络了门阀高族,也注定了以其封闭僵化丧失活性而与温床一同毁灭。最后的羯族侯景以求娶王谢之女不得心生怨怼而引兵叛乱,隳涂江南更是覆灭了南渡侨居的中原冠带门阀士族。

所以北朝更倾向于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的以策论取官,而至唐朝方才确立了投牒自进考试黜落的科举制度,如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文教盛景,传承演化千年依然为朝廷取仕所用,更是衍生出西方文官制度影响深远。

五代纷争间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一句「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为藩镇割据注解,也造就了后来者赵宋「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的社会歧视链,自汉唐兴盛的尚武之气为之一挫,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此后军略勇武之能只有在群雄逐鹿或落草招安间方才绽现光彩。

即便家国崩难民族危亡之间总不乏仁人志士不惧牺牲敢叫日月换新天,但回归和平后必然重申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的旧制,文明沉淀的精神与闪耀再度被筛选以构建时代需要的模样,是非对错或许千百年后盖棺定论方才可与后人说。

喜欢三国之在祀与戎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tw)三国之在祀与戎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三国之在祀与戎最新章节 - 三国之在祀与戎全文阅读 - 三国之在祀与戎txt下载 - 安徒生瑜的全部小说 - 三国之在祀与戎 书海阁小说网

猜你喜欢: 木叶:改变剧情就变强悬旗他笑时风华正茂借天异世灵武天下天官赐福灵武帝尊他如风掠夺皇妻太太经